緩凝劑的摻量及機理
[發表時間:2020-08-18 點擊次數:]
緩凝劑的摻量
緩凝劑和緩凝減水劑一般都具有一個適宜的摻量范圍。在這個范圍內,隨著緩凝劑摻量增加,緩凝作用增強,混凝土后期強度也不會有明顯的降低,甚至會略有提高。但在混凝土工程實際應用中,如果混凝土攪拌不均,系統計量故障或操作異常都可能引起緩凝劑過量,過量緩凝劑會引起不正常凝結,同時會對混凝土強度產生不利影響。泵送劑中,使用葡萄糖酸鈉作緩凝組分以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損失,摻量一般為膠凝材料的0.03%~0.05%。但是,在實踐中,有時使用該摻量仍然無法控制坍落度損失,外加劑廠常將摻量提高,有時甚至超過膠凝材料的0.1%。本文主要研究超摻葡萄糖酸鈉對混凝土凝結時間及強度的影響,從而獲得該類緩凝劑的合適摻量及摻量上限,以避免因過度超摻葡萄糖酸鈉而出現工程事故。
緩凝機理
緩凝劑對水泥緩凝的理論主要包括吸附理論、生成絡鹽理論、沉淀理論和控制CH(OH)2 結晶生長理論。但由于緩凝劑的種類繁多,其作用機理十分復雜,至今尚無一種比較完善的解釋理論[7]。過量緩凝劑與水泥作用時發生的超時緩凝在作用機理方面與一般緩凝劑的緩凝作用機理無本質的區別,只是往往由于緩凝劑的摻量很高,新拌混凝土液相內緩凝劑的剩余含量很高。無論是吸附理論、沉淀理論,還是控制CH(OH)2 結晶生長理論都認為,這時水泥水化都需要克服更大的能壘,所以往往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甚至水泥水化完全停止,凝結最終無法完成,從而產生不凝現象。這對工程來說是相當危險的,將導致嚴重的工程質量事故。